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服务适宜技术分会大健康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助力“四早”、减少“转重”、帮助康复——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添加人:孙换玲     添加时间:2020年04月21日     阅读: 327 次     来源:新华社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疫情暴发初期,中医药如何阻止了疫情蔓延?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中医药起到什么作用?在恢复期,中医药有哪些帮助患者康复的干预方法?在近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和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救治经验,给出了答案。


       早期介入、大面积发放中药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中央指导组果断决策,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结合社区拉网排查,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


      “我们跟(武汉市)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和后方的刘保延团队一块儿,创建了一个‘武昌模式’。”仝小林说,通过社区短期内大面积发放药物,用通治方治疗,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患者通过在药袋表面扫码进入一个App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组织了数百人的医师队伍,通过该平台在后方为患者一一解答用药相关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


       据仝小林介绍,自2月3日开始大面积发药,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发放了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中西医结合治疗减缓、阻止重症转危,降低病亡率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体现了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我们经治的7例危重症患者都在ICU,其中有两例经过中医药治疗以后,很快顺利拔管脱机。”叶永安说,这两例患者分别在第3天和第7天拔管脱机,此后给普通吸氧,呼吸就很顺畅。


       在张伯礼看来,重症救治的经验是“中药注射剂要大胆使用、早点使用。”他举例说,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稳定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血必净注射液对抑制炎症风暴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的效果。


      “对于重症患者,我们还是强调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西医结合。但是中医配合有的时候是四两拨千斤。”张伯礼说。


       恢复期中医药康复干预经验和手段丰富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针刺、艾灸、八段锦、穴位贴敷、拔罐……中医药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已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得到应用。


       “我们统计了600多例的病人情况,恢复期的病人主要存在着14个主要症状,比如说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失眠、纳差、出汗、心慌等,这些症状,中医药用非药物疗法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仝小林说。


       “临床研究显示,运用中医药的综合干预,较没有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有显著的差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