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服务适宜技术分会大健康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代表委员热议医疗补短板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添加人:孙换玲     添加时间:2020年06月01日     阅读: 406 次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场“大考”。从传染病防控,到医疗资源供给,再到各种配套资源的跟进,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在今年两会上,补医疗短板、补卫生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这次疫情大考,暴露出我国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重医轻防的观念依然存在,公共卫生应急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基层人员编制数量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

     “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树立,疾控机构职能已从单纯的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移,这需要我们统一思想认识,看清发展方向。”蔡秀军表示,应主动顺应健康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健康发展新需求,把重构和强化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重要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

       蔡秀军认为,应提升疾控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建立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健全早期信息透明共享机制,加强传染病直报渠道,探索疫情防控“熔断”制度,即时自动触发应急响应;改进疾控中心管理体制。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也表示,从这次疫情来看,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战略规划和投入保障不足,法治和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人才短缺,基层卫生网的建设较为薄弱。

       谢双成建议,明确公共卫生法律地位,确定各级政府责任,及时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依托医养护平台及公共卫生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深度融合医疗服务信息、公共卫生基础信息、部门数据,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发挥信息化在疾控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此外,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医疗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专业性传染病医院数量少、综合医院抗疫能力差、应急抗疫设施增建能力与储备不足等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会长陈华元建议,加强城市医院“平战结合”建造理念。对城市综合服务性医院、传染病医院来说,“平”为非公共卫生事件时各司其责、各展所长;而“战”意味着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迅速转化为收治医院。这就要求医院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进行提前科学布局,从而减少发生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时候的改建、增建工作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城市整体抗疫能力。

       在日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表示,针对公共卫生应急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在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的投资结构,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短板,堵上漏洞,强化弱项。

       赵辰昕还表示,我国将根据各省不同人口规模,依托当地高水平中西医医疗机构,改造升级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并有机结合储备一批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监护、方舱医院设施设备等一批应急物资。同时,在建、新建大型场馆设施等项目,也将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制定相关改造预案。

       事实上,目前我国多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提速,我国医疗卫生补短板力度正在加强。此前,成都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上海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建设包括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以及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等五大体系。